논문 상세보기

南宋盛行画《后赤壁赋》考 KCI 등재

남송성행화《후적벽부》고

  • 언어CHI
  • URLhttps://db.koreascholar.com/Article/Detail/278664
구독 기관 인증 시 무료 이용이 가능합니다. 4,300원
東洋美術史學 (동양미술사학)
동양미술사학회 (Association of Asian Art History)
초록

在所有以赤壁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最为卓著的是北宋苏轼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两首词,萌发了后世特别是南宋文人的文思和文人画家的画意苏轼(1037-1101)在书画艺术上是一位大胆的革新者,但是,苏 轼在政治上带有一定的保守倾向,被划为旧党。在宋神宗朝,他是新党魁王 安石变法最强烈的反对者之一,他受挫后被迫请调出京,相继被贬官在杭 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后因诗中出现“谤词”而被打入大牢 。不幸的是,苏轼在北行的途中,病亡于常州,时年六十六岁,成为新旧党 争的牺牲品。苏轼在湖北黄州贬为团练副使期间的元丰五年(1082),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两篇不朽的词章有意味的是,赤壁绘画都集中在苏轼的《后赤壁赋》上。北宋末乔仲常是最早将该题材入画的文人。他的 《后赤壁赋图》卷(美国纳尔逊博物馆藏)是现存最早表现这类题材的绘 画,画家以白描线条在八张纸上表现了苏轼游赤壁的前后过程,特别是画家 以截景俯视的构图表现东坡游赤壁一段,可以说,这是迄今最早的可以看到 的截景构图,它是南宋山水画变革构图的肇始之举。在乔仲常之后的南宋,出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艺术现象,即有不少画家 以北宋苏轼的《后赤壁赋》为题材,或为长卷、或为册页。在南宋,最先肯定这一艺术形式的就是宋高宗,最早的追随者则是宫廷画家马和之和宗室画 家赵伯驌.。南宋初年,宋高宗一方面为了不让金军找到南侵的口实,另一 方面为了笼络士大夫的人心,积极推崇苏、黄,因而苏、黄的书画风格也为 皇室所仿。“绍兴议和”之后,高宗已无心北伐,中晚年的他已深深地感受到 “江山不可复识”的时代内含。 在马和之、赵伯驌之后,见于图像的赤壁图还有南宋后期的宫廷画家 李嵩的《赤壁图》页。最著名的是金代明昌年间(1190-1196)名士武元直 (旧作宋代朱锐)的《赤壁后游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还有佚名 (旧作杨士贤)的《赤壁赋图》卷(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两图的构图大 体相近,皆为北方全景式构图的横向展开,前者的笔墨也许是受到南宋马 远、夏圭水墨苍劲一派的感染,其水墨韵度颇有雄逸之感,后者则更注重线 条的组织结构,均为北派山水画的体系。赤壁题材入画必需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文人画的兴起,其二是内廷的倡导。前者是艺术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所呈现出绘画的思想性笔墨的个性,后者是南宋朝廷借苏轼的赤壁文学所表达出他们的政治考虑。就苏轼游赤壁一 段而言,宋金两国赤壁图的画面构成有相近之处,所不同的是,金国画家依旧以全景式的构图方式,而南宋画家则以截景的方式,画半壁江矶,使苏轼 的夜游活动更加突出鲜明,无疑是受到南宋“一角”、“半边”式构图的影响。 上述诸多赤壁图反映了北宋末至南宋各种身份的画家以跨越时空的方式,力 图摆脱对失去故土的痛苦和无奈,与北方金国的文人画家如武元直等纯以感 慨江山的心情则有所不同,宋代文人画家乔仲常的洒脱和素雅宫廷画家马 和之的疏放和飘逸、李嵩的凝重和激荡,还有宗室画家赵伯驌的细笔青绿等等。

목차
一. 從赤壁文學到赤壁繪畫
 二. 赤壁圖在南宋興起的歷史背景
 三. 結語
저자
  • 余輝(북경고궁박물원 書畵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