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 一般認爲是經過象形文字階段的‘表意文字’, 但嚴格來說, 漢字是 ‘意音文字’。‘形聲字’(占有漢字總數的90%以上)可以證實這點。只不過, 形 聲字缺乏表音技能。魏晋南北朝時代不斷地探究漢字字音表記法的結果, 韻 書出現於世上。漢字在‘反切法’里就作出表音文字技能。無論如何, 中國自 有文字以來, 至今幾千年, ‘中國的國字’就是漢字。十九世紀末, 不斷地有人主張‘改革文字’, ‘廢棄漢字‘ ’實現拼音化‘, 1892年, 盧戇章初次主張’漢字改革‘以來, 錢玄同․陳獨秀․胡適․魯迅․瞿 秋白等人也開始發出了’漢字改革‘, ’漢字拼音化‘的喚呼聲。 解放以後, 毛澤 東說: “文字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周恩來在≪當前文字改革 的任務≫的報告裡也指摘了“漢字簡化, 普及普通話, 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和 實現”等中國面對的文字改革3項任務。此後, 中國一直是堅持文字拼音化, 可是, 九十年代以後, 對漢字拼音化改革却有了消極的看法。無論如此, 不 僅是中國大陸, 一國兩制的香港和澳門, 臺灣, 新加坡以及分布於世界各地 的華僑, 他們使用的文字仍然還是漢字。一句話, ’漢字拼音化‘至今還是沒能 實現到。但拼音文字却在中國以官文使用了約100年之久。這就是所謂的八 思巴文字。 八思巴字在中國製造使用於官方文字。八思巴字可以說是中國的最初 ‘拼音方案’, 也是中國最後的‘表音文字’。元朝滅亡, 明太祖朱元章下令加强 禁止使用元帝國100餘年所使用的蒙古語言․風習, 加强復原漢文化, 在這種 政策之下, 元朝官文八思巴字一下子消失了有562年, 直到1930年, 蘇聯龍果 夫敎授以碑刻的蒙古字資料作爲硏究, 傳於人世之後, 才被人們所重視, 元 朝詔書․官印․牌符․兵符․碑刻․印章․錢鈔等元代官方文件和文物, 以 及≪蒙古字韻≫․≪百家姓蒙古字≫․≪蕯迦格言蒙譯本≫殘頁等豐富的拼 音文字文獻, 對於中國歷史․蒙古歷史․元代民族關係․語言․社會․政 治․經濟․文化․韓國韻書各方面都成爲珍貴的資料。